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map

纽约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 New York City),或譯聖派翠克大教堂,是美国纽约市的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天主教纽约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以及本堂区圣堂,位于曼哈顿中城50街和51街之间的第五大道东侧,面对洛克菲勒中心。教堂為哥德復興式建築,是紐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紐約每年聖派翠克節的遊行也在教堂前的街道進行。

事实速览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位置 ...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Thumb
View of the cathedral from Fifth Avenue
Thumb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
國家/地區美國
所屬宗派羅馬天主教
官方網站St. Patrick's Cathedral, New York
歷史
奉獻1910年10月5日
早期奉獻1879年5月25日
建築
功能狀態Active
建筑师/公司James Renwick, Jr.
建築風格Decorated Neo-Gothic
詳細規格
尖塔2
尖塔高330英尺(100米)
19 (29,122.73 lbs)
行政
總教區天主教纽约总教区
聖職人員
總主教弟茂德·彌額爾·多蘭
教區長英语Rector (ecclesiastical)Rev. Msgr. Robert T. Ritchie
平信徒
管风琴师Dr. Jennifer Pascual
管风琴家Daniel Brondel, Michael Hey
RCIA坐标Sueanne Nilsen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纽约州史迹名录
纽约市地标 No. 0267
坐标40°45′31″N 73°58′35″W
占地面积2英畝(0.81公頃)
建于1878年
NRHP编号76001250
NYSRHP No.06101.000367
NYCL No.0267
重要日期
NRHP收录1976年12月8日[3]
指定NHL1976年12月8日[4]
指定NYSRHP1980年6月23日[1]
指定NYCL1966年10月19日[2]
关闭

历史

购买地产

1810年3月6日,耶稣会用11000美元购买了今日主教座堂所在的土地,为年轻的天主教徒开办纽约文学学校(New York Literary Institution)。学校关闭后出售给纽约教区。 1814年,教区将这块地送给躲避法国政府迫害逃亡到美国的严规熙笃会院长Augustin LeStrange,他在这里开办修道院,并且还照料33名孤儿。同年拿破仑倒台,修道士返回法国。这块土地指定用作墓地。19世纪末,教区在附近开办一所孤儿院。一些熙笃会修道士在加拿大安顿下来,最后在马萨诸塞州的Spencer建立了圣若瑟修道院[5]

兴建主教座堂

1850年7月19日,教宗庇护九世将纽约教区升格为总教区,同年10月6日,总主教John Joseph Hughes宣布他想在曼哈顿下城新建一座主教座堂,取代老主教座堂。1866年,老座堂被大火摧毁,1868年重建。

新座堂由小詹姆斯·倫威克设计,为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1858年8月15日举行了奠基典礼,就在教区孤儿院以南。当时,曼哈顿中城还远在纽约市的人口稠密区域以北。

Thumb
1913年照片

工程开始于1858年,但是受到美国内战的耽搁,1865年重新开工。座堂完成于1878年,1879年5月25日祝圣,以其巨大的体量高耸在当时的曼哈顿中城。1882-1884年增建了总主教和神甫住所,毗邻的学校(现已不存在)开放于1882年。1888年增建了西立面的钟楼,1901年开始增建东面,包括圣母小堂(Lady Chapel),其花窗玻璃于1912-1930年在英格兰制造。1927-1931年座堂进行修理,安置了大管风琴,扩大了圣所。

1976年12月8日,主教座堂被列为国家历史地标[6][6][7][8]

建筑

Thumb
玫瑰窗

主教座堂在美国建筑师协会评选的150座美国最喜爱建筑中排名第11位[9]

图片集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